「石居的春天」講述澎湖章魚的故事。
澎湖有廿八種左右的八爪目軟體動物,章魚是其中一種,章魚在當地是專稱,特指一種在春、夏之間,出現於北海潮間帶的小章魚;而在台灣,章魚卻是對八爪目這一類軟體動物的通稱。兩地指涉不一,容易混淆,不好稱呼,所以用台灣通行的別名「石居」來作為本片的片名。
澎湖章魚為人們食用已數百年,在澎湖早期志書《澎湖台灣紀略》中已有記載。由於棲地破壞等因素,澎湖章魚產量越來越少,價格也越來越高,給漁民帶來不少收入,每個人莫不期望在章魚產季就能大展身手,作為一年好運的開端。
對熟悉海產的澎湖人來說,澎湖章魚是季節美味,難以取代。也因為這樣,推動澎湖章魚的保育,總是一波三折,只能說澎湖人很難接受沒有章魚的春天。
澎湖章魚外型和台灣西部沿海的章魚,有很明顯的差別,所以2006年二月,前國立中興大學教授盧重成,曾在國際上將其發表為新種。但因後來在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上,一直無法做出明顯的區別。因此若要認定為新種,還得更多證據來支持,在在都需要長時間的研究。海洋生物專家因而十分擔心,澎湖章魚可能直到滅絕,都沒有正式學名。
澎湖章魚約在每年的2-5月間出現,季節短暫。牠生長在潮間帶的珊瑚礁淺坪中,是夜行性的動物,傍晚以後出來覓食,尤其在漲潮時分,特別容易發現。這樣的生態特性,讓很多捕章魚的人,往往疏忽水位高漲而送命,是澎湖近海漁業中失事率最高的漁種。但就算是這麼危險,也阻擋不了澎湖民眾對夜照章魚的熱愛,不僅因美食的誘惑,更是對阿嬤手路菜情味的難以割捨。
夜行性加上隨著潮水活動的生態特性,讓澎湖章魚的拍攝異常困難。本片於籌畫之初,即蒙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特允協助,由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全力支援;更得到白沙鄉當地漁民的鼎力幫忙,克服一切困難,獵取諸多澎湖章魚的珍貴畫面。在4K高畫質的映像下,精彩細節畢呈,是值得全家一起收看的好節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