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新聞公告
安溪鐵觀音 2018.08.09
[ 2018/8/9 上午 09:22:14 ]

鐵觀音烏龍茶的一種,原產於福建安溪縣。鐵觀音屬於青茶[1]且被認為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。

鐵觀音原是茶樹品種名,由於它適制烏龍茶,其烏龍茶成品遂亦名為鐵觀音。所謂鐵觀音茶即以鐵觀音品種茶樹製成的烏龍茶,亦有一種說法稱「鐵觀音」名稱乃乾隆皇帝所賜。在台灣,鐵觀音茶則是指一種以鐵觀音茶特定製法製成的烏龍茶,所以台灣鐵觀音茶的原料,可以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,也可以不是鐵觀音品種茶樹的芽葉。

鐵觀音

安溪西坪鎮是名聞遐邇的鐵觀音發源地。「鐵觀音」的由來有兩種傳說

  • 王說:相傳,西坪堯陽岩(系西坪鎮南岩村)仕人王士仕,在清乾隆元年(1736年)春,與諸友會於南軒,見南軒之旁層石荒園間有茶樹與衆不同,就移植在南軒之圃,悉心培育,采製成品,氣味芬芳。乾隆六年,王奉召赴京,以此茶饋贈侍郎方苞,方轉獻內庭。深諳茶道的乾隆帝飲後,大悅,以其茶烏潤結實,沈重似「鐵」,味香形美,猶如「觀音」,賜名爲「鐵觀音」。
  • 魏說:相傳,清雍正年間,西坪松岩村松林頭有個老茶農叫魏蔭,信奉觀音,每天燒香敬獻清茶一杯。一夜,夢見自己荷鋤出門,行至一溪澗邊,在石縫中發現一株茶樹。次日,他循夢中途徑尋覓,果然發現一株奇異茶樹,遂挖回種在家中一口破鐵鼎裏,悉心培育,採制後,品質特異,香韻非凡。魏蔭認爲是觀音託夢所賜,移植後放在鐵鼎裏,且葉重色澤如鐵。因之名曰「鐵觀音」。現存在魏蔭發現鐵觀音茶樹遺址——松岩打石坑
  • 台灣

    台灣的鐵觀音茶樹,於1895年由製茶師張迺妙由中國福建安溪引進,最早種植於家中後方。1896年,再度自福建安溪購入千株鐵觀音茶苗。當時擔任木柵區長的文山茶業公司負責人張德明,與張迺妙一同至安溪,購回3000株鐵觀音茶苗,在繁植後,張德明分送給木柵區的茶農種植。

    文山茶業曾聘請中國製茶師前來教授製作鐵觀音技術,但未得要領。1937年,張迺妙回安溪省親,帶回製茶技術,之後鐵觀音製作成為台灣重要的產業。

  • 品飲

    目前在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以及廣東一帶和台灣,仍沿襲傳統的「工夫茶」品飲方式。使用陶製小壺、小盅(小杯),先用沸水燙熱,然後在壺中裝入相當於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壺容量的茶葉,沖以沸水,此時即有一股殊香撲鼻而來,正是「未嘗甘露味,先聞聖妙香」。頭兩道茶水通常會被舍棄,因茶葉初展,遛塵尚存,焦澀之味亦略重,不適合入口。這兩道茶水會被用來溫洗茶杯,兩道水之後,茶杯也溫暖待承了。第三道沸水沖入壺中,1~2分種後將茶湯勻傾入小盅內,先嗅其香,繼嘗其味,淺斟細啜,確乃一種生活藝術享受。有朋自遠方來,饗以功夫茶,表示對客人的敬重,而品飲者亦以能嘗到一杯名貴的鐵觀音茶為快。鐵觀音茶屬輕萎凋的茶葉,發酵程度約15-30 ﹪,製程需特別反復進行焙揉,以形成特別的喉韻。茶葉經初焙未足乾時,將茶葉用方形布巾包裹揉成球狀,並輕輕用手在布球上轉動揉捻;再將布球放入焙籠以文火慢慢烘焙,以使茶葉形狀彎曲緊結,經反覆焙揉,使茶葉中成份經焙火溫度逐漸轉化形成特殊之香與味,味濃而醇厚,微澀中帶甘味,有純和的弱果酸味,經多次沖泡仍能甘醇回韻。以鐵觀音茶種製作者為上品。依據茶業改良場為鐵觀音茶所訂的特色是:條索捲曲、壯結、重實,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,色澤鮮潤,葉表帶白霜,湯色琥珀,濃艷清澈,滋味醇厚甘鮮,入口回甘喉韻強,香氣馥郁持久,葉底肥厚明亮,具綢面光澤。

  • 文章資源擷取自維基1-150612132235W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