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新聞公告
指尖陀螺為什麼大受歡迎?|天下雜誌
[ 2021/3/3 上午 10:35:26 ]

【新聞】 到底為什麼指尖陀螺這麼受歡迎,為什麼有人覺得這讓人抒壓,又為什麼老師覺得這可能讓小孩注意力集中?背後有些科學原因。

圖片來源:shutterstock


文 Bruce Y. Lee  編譯 黃維德   天下Web only

2017-05-28

每個人都會把玩物品,不管是摸摸頭髮、咬指甲、把弄衣物、轉筆,你一天可能會把玩物品好幾次。近來火紅的指尖陀螺,也是許多人的掌上物。

指尖陀螺,讓你可以做那件你通常會試著不要做的事:把玩物品。

這個玩具看起來像是天花板風扇和三頭電動刮鬍刀頭的結合體,你可以用手指捏住它、轉動它,讓你的手有事可做。

它算不上是複雜無比發明,把玩物品當然也不是新的人類行為。因此,與筆、球、硬幣等其他常見的把玩物品相比,指尖陀螺的高價(Amazon上的售價約為15美元),可能並不是源自巨額的研發成本。

不過,部分零售商聲稱,指尖陀螺有其健康利益,例如減緩壓力、創傷後壓力症、焦慮、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。這些說法合理嗎?

檢視完這些可能益處背後的科學,或許會讓你有些煩燥不安,原因在於,雖有理論,但確切的科學證據有限。

有些人認為,把玩物品會佔據部分大腦,避免各種隨機出現的想法造成分心。想像一下,如果你的大腦是個得進行重要決策的家庭,要是小孩沒有玩具可玩,他們可能會需要其他人投入過多注意力,進而干擾決策。

羅茲(Roland Rotz)和萊特(Sarah D. Wright)在《Fidget to Focus》一書中,解釋了把玩物品如何避免無聊造成的分心。把玩物品或許可以避免那些煩人或不健康的想法佔據心頭,例如生命的意義是什麼、其他人對你的看法為何、為何你不能更有吸引力、為何其他人在Facebook上似乎比你更成功,或是為什麼小賈斯汀不回你電話等。

另一個可能性則是,身體動作其實是思考和表達過程的一部分。

你可以試試看,在寫長電子郵件、發表TED演說、約會談天或唱歌之時,保持身體完全靜止;除了看起來很怪之外,完全靜止不動,也可能會讓你覺得「不自然」。研究顯示,身體動作可以從許多方面協助認知活動,例如邊想事情邊亂畫圖、邊寫邊記憶事物等。因此,把玩物品或許真的有助思考和表達。

儀式可以提供現實生活中或許相對缺乏的可預期性、熟悉性和結構,進而產生令人安心的效果。

吉諾(Francesca Gino)和諾頓(Michael Norton)在美國《科學人》雜誌中,描述了儀式的部分利益,例如冷靜心情、增加專注力等,擠壓軟球、敲筆等重覆性動作,也都可以是令人安心的小儀式。

資料來源:Forb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