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鍋烘豆的咖啡風味 【預覽畫面】

咖啡烘焙在今天,是一種食品工業,是一種工藝,是科學,也是藝術,所有過程都可以被科學化量測、紀錄、分析,最關鍵與最後的關卡是人,我們聞到咖啡的揮發香,或喝到咖啡的酸、甜、苦、鹹、鮮,我們身體感官所感測出來的【感覺】通常是主觀、不精確的,這就是不同人對於咖啡口味上的差異(或可解釋為什麼比賽的味覺評審賽前必須集體校正),也是人的價值不容被科技取代的案例。但是人也容易因為習慣、相信、景仰、憧景等影響了自己的主觀判斷,在資訊泛濫的現在,或許我們喜愛喝咖啡的人偶爾回頭省視一下,自己喝的是咖啡還是資訊,愛烘咖啡的人,是不是也可以挑戰一下眾口鑠金的答案。

第一次喝到陶烘咖啡,就是驚豔。之後一鍋鍋地喇,成色也一鍋鍋地進步,滋味一鍋鍋地提昇,習慣了它的滋味、調性,人就跟著冷靜下來了,想進一步知道陶烘豆的主要構成是什麼?這樣的香味屬性是怎樣産生的?所謂溫潤的滋味和口感又是怎麼回事?

假定大家都同意陶鍋烘出來的豆子,香氣內斂持久、口感滑順、甜感佳、酸味柔和、苦味低(淺中焙),入喉之後的餘韻令人回味。但它沒有那種號稱水果炸彈、香水炸彈那種濃烈撲鼻的香氣,也沒有一入口整個口腔酸甜共震口水直冒的震撼。手上端一杯陶烘咖啡,好像不用刻意營造,一幅空靈的畫面自動湧現。

陶烘豆的甜味,個人和許多同好的感覺都相同,陶烘豆的甜味很明顯(有同好說一杯陶烘豆甜感可持續一天, 我的要求比較少,只要有餘韻就夠了),但那是真的甜嗎?

咖啡豆中真正的甜味來自於碳水化合物中的單醣(果糖、葡萄糖)和蔗糖,其中

單醣約佔生豆的0.5%,蔗糖則佔有5.~8.5%,甜味物質只會越烘越少,如果進一步去看烘豆過程的梅納反應和焦糖化,更可以確知,單醣因為是還原醣,在梅納反應中的和胺基酸扮演重要角色,而且幾乎都會轉換成芳香物質(甜味->香氣)。蔗糖呢?因為不是還原糖,不會參與梅納反應,蔗糖不會在高溫下熔化,但在186°C時它會降解形成焦糖,也就是甜味轉成焦糖香味以及焦苦味。總而言之,再次強調,只要是烘豆,不論是熱風、直火、半熱風、陶烘,生豆成份的化學轉換方式是不會變的,甜味物質隨著烘焙程度和時間,變得越來越少。

那為什麼有些咖啡喝起來很甜,真象是香氣。 咖啡中的甜味物質那麼少(一杯咖啡中有超過98%是水以及低於2%的咖啡成份,就算其中有10%的甜份,也只佔0.2%,怎麼可能喝起來很甜),所以味覺上不會真的很甜,但明明就喝過沒加糖並且感覺很甜的咖啡啊!是香氣觸動了我們大腦中對甜味的記憶,例如我們聞到了蜂蜜香不自主的就會想像到它的甜感,經常用在麵包的楓糖也是,而我們對焦糖的印象也是甜味遠大於苦味,所以法師說【假的】,我們的舌頭業障重,一切都是香味搞的鬼。

至於為什麼陶烘豆喝起來感覺特別甜?我的說法是,陶烘首先必須要求不焦,因為焦不僅帶苦而且嚴重影響風味,如何不焦呢?二次烘、文火長時間烘等方法是最常用的,而烘得越久消失的東西也會越多,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說二次烘會讓咖啡變得平淡,或想要磨酸必須延長一爆後的發展期時間的緣故。陶烘因為陶瓷低熱導率的特性,不適用高溫快炒,所以小分子高揮發性的香氣(清新的花果香類)不易産生,比較厚實的含氮香氣會佔比較大的比重,而長時間轉換出來的大分子物質(類黑素)也比較齊,由豆表與豆裏的色差Delta值較小可以得到證實,分子大口感就滑順。那甜香呢?5-羥甲基糠醛應是主因,而吡咯、咪唑等還有焦糖化後的焦糖香都有幫大忙,還有,相對少的芳香物質也襯托或放大了我們對甜香的注意力。

如果,陶鍋烘的豆子没有烘透,那苦、澀的滋味也是免不了的

hits=0
陶鍋烘豆的咖啡風味 手沖咖啡超簡單 如何挑選精品咖啡 重複關鍵詞設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