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版社:天下雜誌
出版日期:2011年11月30日
-------------
對四、五年級的父母、師長來說,公民教育是記憶中的生活與倫理課,或要求「愛國家、愛民族」的軍訓、三民主義課。
這些用特定意識型態,關注公共議題的學習,加上「兄友弟恭、父慈子孝」的國學背誦,形塑了大家認知世界的基本架構。
解嚴後,這個世界快速在眼前崩解。人民當家作主之後,社會的每個決定,都需要每個人花更多時間,去深入理解、做出判斷。每天,新聞裡快速浮沈、視情況改變立場的議論,也需要更多精神去判讀:到底,身邊世界的真相為何?
網路虛擬世界的出現,更讓大部份成年人,突然都成了落後指標,判斷完全失了準頭。(見一三八頁)
沒有標準答案的管教面對自由民主的新世界,隨時跟全球互動的敏感世代,如何管教、治理,成了世界各國家長、老師的困擾。因為,影響孩子的管道愈來愈多元。沒有標準答案的規範,讓脫韁的感覺,愈來愈嚴重。
學生自治?教師治校?除了爭取權利,如何培養出更負責任的新生代?
事實上,今天校園的問題,更多是選不出學生會長,根本沒有人要當。因為,大多數父母、學生都認為:只要念書就好,其他什麼都不用管。
「培養出一群很自私自利、生活上只會念書,其他都不懂、更不想參與的年輕人,」台師大公領系教授林佳範,觀察到新生代對公共事務的冷漠。
難怪,英國文學家蕭伯納說,「自由意味著責任。因此,大多數人都害怕自由。」新世紀的公民,需要承擔更多、更大的責任。